欢迎访问枣庄市司法局! 简体 繁体 无障碍
网站首页 依法治市 司法行政 法律服务 政务服务 信息公开 专题专栏 互动交流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司法行政 > 通知公告
『特别关注』中共枣庄市委“山东这十年·枣庄”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
发布时间:2022-09-30
  

929日,中共枣庄市委举行“山东这十年·枣庄”主题新闻发布会,中共枣庄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平,中共枣庄市委副书记、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宏伟出席发布会,共同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,枣庄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,坚定不移实施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战略,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实践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
女士们、先生们、媒体朋友们:

大家好!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、庆祝新中国 73 周年华诞之际,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,介绍十年来枣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。首先,我谨代表枣庄市委、市政府和 426 万枣庄人民,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对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枣庄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!

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,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、巨大的政治勇气、强烈的责任担当,统筹“两个大局”,统揽“四个伟大”,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风雨无阻、克难奋进,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,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,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,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。

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,枣庄矢志不渝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。十年来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始终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,以实干创造、用奋斗作答,经受住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,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、振奋人心的“十年答卷”。

这十年,是枣庄经济转型跨越、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的十年。

我们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2012 年的1092.1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1951.6 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6.4 亿元增加到 158.9 亿元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,关闭煤矿 28 处、退出产能 682 万吨。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 42.6%,“四新”经济占比达到28.6%8 个产业入选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。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,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,获批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、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,可以说全面摆脱了“一黑一灰”的城市形象,成功闯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的“枣庄路径”。

这十年,是枣庄城乡美丽蝶变、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的十年。

我们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,努力推动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,建成区面积达到 221 平方公里、绿化覆盖率 41.5%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 60%BRT 市域全覆盖,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启动区工程顺利完工,双子星广场成为城市新地标,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节水型城市。乡村振兴成色更足,粮食生产屡创新高,去年达到 183 万吨,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 997 个,连续获得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、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、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4 块国家级牌子,乡村日渐成为令人向往的“诗和远方”。基础设施全面改善,庄里水库建成蓄水,万年闸复线船闸通航运行,枣临高速、枣菏高速、新台高速建成通车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、高速能绕城;枣庄机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,几代人翘首以盼的“机场梦”即将照进现实。


这十年,是枣庄改革纵深推进、发展动力活力加速迸发的十年。


我们始终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,加快流程再造、制度创新,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、厚植发展新优势。农业农村、国企国资、财税金融、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铺开、多点开花,580 余项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肯定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政务服务事项“一次办好”率达到 100%,市场主体总数达到 49.1 万户、较 2012 年增长 155.3%。开放格局不断深化,枣庄内陆港开港运营,枣庄欧亚班列开通运行,入选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市,滕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十年分别增长 3.4 倍、2.2 倍。改革开放的枣庄,潜力无限、前景广阔,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时代、走向未来。

这十年,是枣庄民生持续改善、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的十年。


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,扎实推动共同富裕,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,2021 年达到 77.4%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9.2 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,214 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。群众“腰包”越来越鼓,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分别增长89.1%123.9%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,就业更充分、教育更优质、医疗更普惠、养老更舒心、文体生活更丰富。“平安枣庄”“法治枣庄”建设深入推进,治理效能全面提升,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。

这十年,是枣庄生态显著好转、绿水青山底色更靓的十年。

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高质量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生态环境之变,处处可见、人人可感。2021 年全市PM2.5PM10 年均浓度分别下降至 45 微克/立方米、83 微克/立方米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236 天,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、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 100%,建成环城绿道 265 公里,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。今天的枣庄,山更绿了、水更清了、天更蓝了、环境更优美了,一幅幅绿色生态画卷正在鲁南大地徐徐铺开。

这十年,是枣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、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的十年。

我们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,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、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,树牢实干实绩用人导向,锻造堪当重任的过硬干部队伍。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,战斗堡垒构筑得更坚强更牢固。驰而不息正风肃纪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,党风政风焕然一新,社风民风持续向好。

十年栉风沐雨,十年春华秋实。一路走来,改变的是岁月的年轮,不变的是奋斗的足迹。去年以来,我们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聚焦省委“六个一”发展思路、“六个更加注重”策略方法、“十二个着力”重点任务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。我们坚持战略引领,大力推进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,特别是将今年确定为“重点工作提升年”,抓实抓好“六大提升工程”“四大支撑”,上半年 15 项主要经济指标有 14 项增幅居全省前 10 位,其中 8 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 3 位。我们坚持高标定位,秉持“事争一流、唯旗是夺”的精神,明确综合考核等次“争二等奔一等”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“保十争五奔前三”的目标,设定计划指标、工作目标、奋斗目标“三套目标”,引导各级跳起来摘桃子、架梯子上台阶,省级重点项目、百亿级企业培育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、新增专项债、全国百强镇等实现历史性突破;在全省综合绩效考核半年分析评估中,我市列第三组第 1 名。我们坚持抓重点、重点抓,从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干起,先后部署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培育、“双十镇”建设、营商环境优化、山亭产业突破等重点任务,特别是抢抓省里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机遇,持续做大做强锂电产业,成功举办 2022中国(枣庄)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,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、中国北方锂电之都的城市名片进一步叫响。我们坚持凝心聚力,大力倡树“我就是枣庄”的主人翁精神,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、履职尽责,社会各界齐心协力、共同努力,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“枣庄发展我有责、枣庄进位我光荣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、成为共识、形成自觉。

回眸十年发展历程,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就是旗帜,旗帜就是方向;核心就是力量,力量就是希望。枣庄取得的每一点进步、实现的每一次跨越,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、举旗定向,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。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,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坚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、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全力推动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取得更大成效、推动共同富裕迈出更大步伐,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,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!

答记者问

1

新华社:前段时间,枣庄成功举办 2022 中国(枣庄)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,收获丰硕成果、引起热烈反响,相关报道被新华社、央视《新闻联播》等中央媒体刊发。请问围绕做大做强锂电产业,枣庄做了哪些工作?目前成效如何?

陈平: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枣庄锂电产业的关心关注。

大家都知道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建、因煤而兴的城市,计划经济时期对外输送原煤 4 亿吨,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,也由此确立了工业城市、能源基地的地位。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,枣庄发展也陷入了动能不足的困境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、绿色发展成了枣庄躲不过、绕不开的必答题。去年以来,我们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战略,决定把锂电作为产业转型重点来培育,推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,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,绿色能源代替“黑色”能源,持续擦亮枣庄能源基地的牌子,切实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一是突出“高”字抓顶层设计。所谓“高”,就是高点定位、高位推动。我们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,鲜明提出建设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、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,成立锂电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,高质量编制锂电产业发展规划(20212025),出台加快锂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,推动锂电产业做大做强。锂电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,全国质监系统在锂电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法定检验机构—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入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序列,山东省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批,联泓新科上榜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。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”,省“十强产业”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支持枣庄“建设中国北方锂电之都”,为我们提供了难得机遇。上半年,全市规上锂电产业增加值增长 48.8%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7%,锂电产业正成为推动枣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二是突出“全”字抓产业培育。所谓“全”,就是全链条覆盖、全区域布局、全周期服务。我们坚持全链条覆盖,构建“链长+链主+联盟”推动机制,精准延链补链强链,推动链条有机衔接、产品协同配套、企业合作共赢。目前,全市共有锂电企业 57 家,产品涵盖 200 多个种类,形成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关键材料、电芯制造、PACK 组装,再到终端应用、拆解回收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。坚持全区域布局,谋划了“1+3+3”的产业布局规划,明确了各区(市)锂电产业定位,推动形成“一核引领、多点支撑、全域联动”的产业发展格局,力争 2025 年产值达到800亿元,2030年达到1500亿元,2035年达到 3000 亿元。坚持全周期服务,在产业配套、人才招引、平台建设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前谋划、前瞻布局,先后组建了锂电产业联盟,开通了中国北方锂电网,成立了全国首家锂电产业工会,设立了总规模 200 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,更具吸引力、竞争力、影响力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。

三是突出“快”字抓项目建设。所谓“快”,就是快马加鞭、以快制胜。当前,锂电产业正处于行业风口,既有难得投资发展之机遇,又暗藏产能过剩之风险。只有以快制胜,才能跑在别人前面,跑在风险前面。我们坚持把项目作为锂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,对外招引、对内培育齐头并进,吉利、欣旺达、创普斯、博雷顿等领军企业强力带动,精工电子、中材锂膜、天瀚新能源等骨干企业滚动发展,丰元化学、联泓新科、泰和科技等本土上市企业加快布局,先后招引过百亿元项目 7 个。前段时间,我们又成功举办 2022 中国(枣庄)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,招引亿元以上项目 138 个、总投资2700 余亿元,为打造全省首位、全国领先的锂电集聚区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下步,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推动锂电产业集聚发展,持续办好锂电产业展览会,切实提升枣庄锂电竞争力影响力,特别是在新能源整车制造、综合性锂电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快突破,全力建设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、打造“中国北方锂电之都”。

借此机会,通过各位媒体朋友,再次向社会各界发出邀请:投资锂电,首选枣庄;选择枣庄,必有厚“锂”!
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人民网:近年来枣庄大力提升经济外向度,请问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如何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?

张宏伟: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枣庄位于京杭大运河畔,素有“运河明珠、鲁南门户”的美誉,千百年来大运河奔流不息,沿河商埠林立、商贾云集、漕运兴盛,可以说兼容并蓄的开放基因早已融入枣庄人的血脉。近年来,我们牢固树立“枣庄以外就是外”的发展理念,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大力实施外资外贸外经“三外”联动工程,推动全市开放步伐明显加快、经济外向度持续提升。

一是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。2021 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 315.1 亿元、较 2012 年增长341%,全市进出口企业达到 797 家、10 年间增长 2.6 倍,其中过亿元企业 83 家、增长 5.2 倍,2020 年枣庄市上榜海关总署发布的“中国城市外贸结构竞争力 30 强”和“中国城市外贸效益竞争力 30 强”。今年上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133%,进口、出口、进出口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首位,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。

二是对外经济合作全面深化。目前我市已与全球 203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,全市外资企业发展到 85 家,10 年间增长 3.5 倍。2021 年实际利用外资 4.52 亿美元,较 2012 年增长 218%。今年上半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 4.29亿美元、同比增长 103.92%、增幅居全省第 2位,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 3.08 亿美元、同比增长 152.9%

三是对外开放空间持续拓展。2020 年枣庄市获批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,2021 年滕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枣庄欧亚班列纳入全国欧亚班列图定计划,累计发运近 70 列,成为全省“一带一路”欧亚班列重要始发地。今年 9 2 日至 9 4 日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,吸引特斯拉、松下电器、韩国现代、吉利汽车、欣旺达等全球知名企业嘉宾和行业专家1000 余人参会,165 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展。展会的成功举办,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作为“中国北方锂电之都”的影响力,扩大了枣庄对外开放的国际“朋友圈”。

四是外商投资环境优化提升。全面落实《外商投资法》,积极打造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营商环境,2021 年我市商务领域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 100%,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率超过 99%,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限由过去的 13 天压缩至 1.1 天。枣庄内陆港建成运营,实现出口货物“一次申报、一次查验、一次放行”,有力促进了“港产城”深度融合,我市在全国首创的“陆海联动、海铁直运”监管模式被海关总署复制推广。

下一步,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部署要求,切实把枣庄的区位优势、资源优势、产业优势转化为投资优势、竞争优势、发展优势,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。一是拓展更高能级的开放通道。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、RCEP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,大力推进“公铁水空”多式联运一体化,全力争创综合保税区,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际闲置品循环链集聚区,力争每年新增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 10 家以上,确保外贸进出口规模质量稳步提升。二是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平台。加快构建“2+5+N”园区发展框架体系,支持枣庄高新区、滕州经济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扩容提质,向全国一流开发区进军;推动薛城开发区等 5 个省级开发区转型跨越、实现位次前移;完善临港临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基础配套,形成错位发展、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,全面夯实外来投资项目的园区承载力。三是塑造更高品质的开放优势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,健全完善“企呼枣(早)应、接诉即办”工作机制,加快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等 168 项改革,切实擦亮手续最简、环节最少、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“枣办好”政务服务品牌。四是培育更高质量的开放经济。紧盯世界 500 强和行业领军企业,精准招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项目,确保每年新签约开工过亿元项目 400 个以上、过 50 亿元项目 25 个,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,在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枣庄担当。
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凤凰网:近些年来,枣庄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,今年更是将营商环境作为全年“六大提升工程”之一来打造,取得显著成效,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?

陈平: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
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案例。去年以来,欣旺达先后在我市布局 5个项目、总投资 756 亿元。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军企业科达利得知这一信息后,立即跟投了20 亿元的项目,而且从对接洽谈到项目落地,从未到我市进行过现场考察。“一次没考察、项目谈成了”,既是枣庄锂电产业吸引力的最佳诠释,也是营商环境“软实力”的生动写照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以创新的思维、改革的办法,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在工作中,主要从五个方面发力,概括起来就是“五度”:

一是思想认识有高度。枣庄历来就有亲商重商的基因、忠厚守信的传统,商圣范蠡、孟尝君门客冯谖分别在这里留下了归隐经商、焚券市义的历史佳话。进入新时代,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延续这些好基因好传统,把优良营商环境作为先进地域文化来塑造,树立“领跑意识”、摒除“尾巴主义”,擦亮“事事讲诚信、厚道枣庄人”的城市名片。今年我们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,成立专班、高位推动,通过示范引导、督导考核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,让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人人无需提醒的自觉,努力形成地域特有竞争力。

二是为企服务有温度。营商环境说到底就是一个“情”字。我们牢固树立“陪着企业一起成长”的意识,始终对企业家高看一眼、厚爱一层,带着感情交朋友,付出真情解难题,周到热情搞服务,在点点滴滴中传递枣庄温度。像今年制定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15 条,设立2 亿元的“抗疫风险过桥基金”,退税减税降费30 亿元,惠及市场主体 8 万余户。像我们将 111 日设立为企业家日,制定涉企政策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,每年召开大会表彰优秀企业家,给企业家更多的鲜花和掌声。这些做法带着感情和温度,就是实实在在的营商环境。

三是推进机制有力度。制度最能管根本、管长远。今年我们建立“立法+巡察+督查”三位一体工作机制,以制度建设倒逼责任落实、营商环境提升。立法方面,我们高效推进《枣庄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制定工作,力争下个月公布实施,用法治硬手段维护发展软环境。巡察方面,新一届市委第一轮巡察就聚焦营商环境开展专项巡察,并纳入常规巡察内容,用纪律规矩推动巡察整改、工作落实。督查方面,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大督查,摸“痛点”、疏“堵点”、攻“难点”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前段时间,我们又召开了营商环境问询会,创新推出“述职+问询”的方式,问出了辣味、问出了压力,达到了红脸出汗、查缺补漏的预期效果。

四是行政审批有速度。行政审批是营商环境的“第一窗口”,企业和群众的感受最直接。这两年,我们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探索创新“零增地”“无感续证”“审批不出镇”等审批模式,全面推行“午间不断档·全年不打烊”便民服务,高效运行“企呼枣(早)应、接诉即办”平台,在市、区(市)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“办不成事”窗口,搭建“枣惠达”服务平台,实现奖补政策“免申即享、即申即办”,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,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,进一步叫响了“枣办好”政务服务品牌。

五是领导干部有态度。营商环境是干部作风的“晴雨表”。我们从转变干部作风抓起,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“一把手”,主动抓班子、带队伍、优环境,引导每个干部牢固树立“我就是枣庄”的主人翁意识,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。像中国建材、联泓、青啤、潍焦等企业在枣庄发展多年,有的企业负责人谈到,枣庄就像自己的家一样,虽然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他们对枣庄的情谊一直没变。这些企业不断追加投资、扩大规模,这是对枣庄的信任、对干部的认可,更是对枣庄营商环境的肯定。

营商环境只有更好,没有最好。我们将持续聚焦企业所需、群众所盼,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为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赋能助力,以营商环境之“优”促高质量发展之“进”。
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大众日报:枣庄作为山东“南大门”,处于京沪通道的黄金节点上,请问在构建综合交通体系、打造鲁南门户枢纽城市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?下一步还有什么规划?

张宏伟:感谢这位记者对枣庄交通事业的关注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,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,擘画了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战略蓝图。通衢大道势如虹,路网如织通八方。十年来,枣庄市紧跟国家和省交通现代化步伐,充分发挥通道城市区位优势,持续健全交通体系,科学统筹线网布局,大力提升运输服务能力,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发展,为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。归纳起来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:

一是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互联互通水平。围绕打造“区域综合交通枢纽”目标,十年间我市累计投入 858 亿元,接续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初步形成了“内捷外畅、立体高效”的综合交通体系。目前枣庄市境内有高速公路 6 274 公里、普通国道 3197 公里、普通省道 12 585 公里,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9357 公里,线网密度增加至每百平方公里 17.1 公里、居山东省第三位;全市铁路里程突破 340 公里、其中高铁里程 87 公里,枣临铁路、惠民铁路相继建成通车,另有 26 条铁路专用线通往全市各大厂矿企业,构建起了集疏完备的铁路网络。另外,京杭运河主航道升级为国家二级航道,建成启用万年闸复线船闸,实现枣庄市域内运河全线双线船闸通行,水运通航效率显著提高;枣庄机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即将开工建设,启用后将填补我市航空运输空白,为枣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
二是持续提升运输供给质量,服务保障城市发展。我们坚持以发展多式联运为方向,整合“公铁水”运营资源,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。截至 2021 年底,全市营运客货汽车达到 5.9 万辆,年货运量 9717万吨、是 2012 年的 2.1 倍;铁路年货运量突破55 万车、客运量达到 431.4 万人次;港口货物年吞吐量 1725 万吨、客运量 40.6 万人次。开通了枣庄至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,年开行 2800 余列、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5.67 万标箱,有效保障了能源、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,为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力支撑。

三是大力推进交通普及普惠,切实增进民生福祉。聚焦“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”,十年间累计改造提升“四好农村路”6242 公里、更新农客线路 135 条、建设乡镇公交换乘站 27 处,开通城乡、镇村公交 147 条,在全省率先实现“户户通”硬化路和“村村通”公交车;先后建成 6 个乡镇寄递物流配送中心、2130 个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点,使广大群众“出门就有硬化路、抬脚就能上公交、村口就能收快递”,兑现了“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人因交通而掉队”的庄严承诺。我们积极创建“国家公交都市”,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216 条、线路总长 6569 公里,中心城区公交站点实现了 500 米全覆盖,BRT通车里程突破 300 公里,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 BRT 全域覆盖且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,切实以高效“交通圈”成就了枣庄人民幸福“生活圈”。

四是深入践行“双碳”战略,助力交通绿色转型。我们坚持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领域各环节,打造舒适便捷的绿色出行环境。这十年,我们相继建成凤凰绿道、青龙绿道、榴园绿道等环城绿道 6 265 公里、绿色步道 410 公里,串联起“山水林田、城乡村落”的美丽景致,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了生态空间。扎实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,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柴油货车 10851 辆,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,全市绿色出行率达到 80.7%。聚焦保护内河生态取缔非法码头 52 家,建设港口智能垃圾接收设备 5处,有效促进了内河环境改善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,构建形成了绿色低碳的水运服务体系。

交通强则枣庄强,交通兴则百业旺。下一步,我们将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,持续深化与京津冀、长三角城市群、省会经济圈的交通联系,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43公里、高速铁路里程达到 190 公里,建成 2000吨级通用泊位 23 个、推动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00 万吨以上。以此为基础争取全面建成两个“123”交通圈,即“枣庄到省会济南、鲁南经济圈及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 1 小时通达,到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主要城市 2 小时通达,到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 3 小时通达”的“123”客运交通圈及“枣庄货物省内 1天送达、国内 2 天送达、国际主要城市 3 天送达”的“123”物流交通圈,高水平打造鲁南门户枢纽城市,为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贡献枣庄力量。

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山东广播电视台:我们了解到,今年以来,枣庄广泛开展“五比五看”活动,持续加强思想能力作风建设,着力锻造适应现代化强市建设需要的过硬队伍。请问枣庄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创新举措?

陈平: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

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为政之要,惟在得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,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全局性、战略性工程来抓,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。今年初换届后,我们迅即在全市开展思想能力作风建设,就是要在思想上、能力上、作风上来一次大集训大练兵,着力锻造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。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我们的特色做法,归纳起来就是解决“四个问题”。

一是开展“赢在中层”行动,解决中层干部活力不足的问题。中层干部处于“兵头将尾”特殊位置,是干事创业的中流砥柱。我们通过开展“赢在中层”行动,重点在干部培养、交流、考核上集中发力,真正把中层干部变成中坚力量。概括起来就是“三个化”。多样化培养,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班 44 个,选派中层干部担任基层党建协调员、项目推进专员、财源建设协调专员等进行一线历练。常态化交流,突出市县乡三级联动,推动中层干部跨科室、跨部门、跨层级交流,今年已完成内部轮岗 2788人次,横向交流 664 人次,上下交流 142 人次。差异化考核,由考部门向考科室、考个人延伸,分类管理、凸显差异,不让吃苦的干部吃亏、“躺平”的干部“躺赢”。

二是优化年轻干部成长机制,解决后备干部储备不够的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。我们坚持从全局着眼、从制度入手,努力让年轻干部走稳、走实、走好成长之路。我们创新培养成长模式,依托“双十镇”,建立工业经济、乡村振兴等 826 家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基地,先后两批选派46 人进行实践锻炼。创新脱颖而出机制,树牢“使用是最好的培养”理念,选派 30 名“80 后”副县级干部储备人选到镇(街)实践锻炼,成熟一个使用一个,去年以来已有 19 人提拔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。创新日常管理监督,实行党委(党组)与年轻干部全覆盖谈心谈话;整合纪委监委、巡察、审计、信访等 19 家部门资源,对干部实时监督、动态管理。

三是搭建专业人才库,解决紧缺干部“急用现找”的问题。当前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,尤其是在近两年的疫情防控中,我们的体会更加深刻。为此,我们在教育、卫生、国企等领域探索推行“分类选拔、个性培养、成熟使用”的储备模式,做大做深专业人才“蓄水池”。在选拔环节,突出“条件设置专业性、人选来源广泛性、履历评价实绩性、竞争选拔开放性”,建立起了6 240 人的人才后备库。在培养环节,对入库人员“一人一策”安排交流培训、实践锻炼,推动人才迅速成长成熟。在使用环节,建立梯队、明确“顺位”,打破隐性台阶和地域限制,实现了岗位空缺“谁该用”向“该用谁”转变。

四是开展“三优”提升行动,解决运行体系不畅的问题。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会一劳永逸。针对工作运行中发现的职责交叉、边界不清等问题,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“三优”提升行动,着力做好机构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。第一,优职能,按照“权责一致”的原则,优化部门之间、科室之间职责,实现机构整合、业务融合。第二,优流程,持续推动审批事项减材料、减层级、减时限,对 301 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,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。第三,优服务,制定 156 项制度措施,开展 270多项服务群众和市场主体行动,持续擦亮“枣办好、枣惠达、枣救助”等“枣”字号便民服务品牌。

我们相信,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、有制度机制的托底撑腰、有全市上下的关心支持,枣庄的干部队伍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,展现新面貌、贡献新作为。

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

来源:枣庄发布